
娜塔莉·卢瓦索(Nathalie Loiseau),曾任法国外交部办公室主任,现为国家行政学院院长,致力于对高层公务人员的培养及公共事务管理的研究。近年来,她在法国倡导治国之道应以推动公共职能发展为核心价值。在国际行政科学学会暨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联合大会会议期间,我院曾怡老师对其进行了采访。

曾:您为什么要学习中文呢?中国的什么吸引您?
娜塔莉:我在读书的时候选择了巴黎高等政治学院和东方语言学院,在东方语言学院接触中国的历史文化后开始系统学习中文。中国历史文化和政治文明引人瞩目,它启发我超越法国国内当时的“左右之争”,将追求公共福祉和引导良序作为毕生追求。在法国外交部的诸多部门(尤其是对美发言人的工作岗位)服务多年后,我像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一样(笑),投身于国家公务员教育,并将接力棒传给下一代。
曾:您能简要介绍下法国公务员培养系统及其未来发展方向吗?
娜塔莉:法国的公务员培养系统层级丰富,有注重职业层面的,也有各专科领域教研并行的,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大学系统。变革永远是进行时,当今面对的是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顺流逆流,在这种背景下,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中央治理与地方治理的关系,法国特别强调对协调组织系统各方面的解读和研究,这也是法国立足今天、面对未来的行政之道。
曾:谈及治学思路,您曾说过“他们足够聪明,但还不足以成为合格的管理者”。那么,在您看来,“智识”之外,公务员还应当具备什么素质呢?
娜塔莉:在“智识”之外,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能力,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调查研究的能力,管理者应具备完备的公共管理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第二是实际政务操作能力,管理者应当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比如协调、谈判等等;第三是具备人本精神,做到修身立己,惟有如此才能传递政治理念,引导社群。
曾:中国政治传统强调对德性和哲思的推崇,现代之后补入了“法制精神”;在马基雅维利之后,西方政治领域的现代性带有技术、科学的标识,显现出与古代西方世界的不同,那么在您看来,古今德治、法治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娜塔莉:我刚刚提到合理管理者具备的第三样素质,我想它与中国传统中对“德”的推重异曲同工。至于你提到的由于技术和科学引起政治领域的革新,以法国为例,代际差异引起了社会结构调整,也对现代行政管理体系提出了挑战。现在,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的行政决策更透明,民众参与度更高,往日的简单行政化已然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亟待改变,因此法国在公共管理和行政执行上不再完全依靠票选和法案,开始从行为学角度出发来提高个人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此外,还通过协商、讨论等多种途径来互相理解、彼此尊重,从而做到共识共利,让社会各阶层的凝聚力更强、资源分配更合理。这实际上是借助现代的手段,实现法治与德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