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

120周年校庆

您现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交流合作 > 120周年校庆 > 正文

120周年校庆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双一流”建设 “社会学与西部发展”论坛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6-10-01

参会代表合影

姜晓萍院长与特邀嘉宾合影

29日,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双一流”建设“社会学与西部发展”论坛在四川大学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举行。本次论坛由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社会学与心理学系承办。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姜晓萍教授、副院长罗哲教授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邀请了社会学界著名专家南京大学彭华民教授、南开大学关信平教授、复旦大学刘欣教授、河海大学王毅杰教授、贵州大学庄勇教授、四川大学陈昌文教授和王卓教授,以及退休教授袁亚愚先生和四川省社会学界的青年骨干研究者参加会议,与社会学系师生共同围绕社会学服务西部地方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交流。

罗哲副院长致欢迎辞

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罗哲教授在会上致欢迎辞。他代表学院对川大老一辈社会学者筚路蓝缕、创业维艰的无私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对返校参加川大120周年校庆活动及论坛的各位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罗哲副院长讲到,川大社会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学研究者,他们中的佼佼者,包括出席这次论坛的嘉宾,已成为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和杰出人才。长期以来,这些优秀的校友对母校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表示,希望在座的校友们继续支持川大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在川大百廿年校庆之际,共同祝愿我们的母校“创世界一流”。

何明洁系主任主持会议

社会学与心理学系系主任何明洁副教授在会上作了四川大学社会学学科建设汇报。她首先回顾了四川大学社会学的发展历史,四川大学社会学研究发源于华西协和大学边疆研究学会,经历了抗战时期华西坝、李庄学术中心等重要时期,孕育出李安宅、冯汉骥、蒋旨昂、张世文、于式玉等享誉中国社会学界的知名学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目前,四川大学社会学具有学科力量齐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优势,与公共管理、民族学、政治学等学科有长期的学术合作。国家级平台“哲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社会公平与社会风险控制”985创新研究平台为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四川大学社会学研究区域特色突出,研究题材相对复杂又具有独特性,代表了中国社会学研究的特殊类型。此外,川大社会学长期服务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咨询,参与西部农村反贫困行动,为西部地区民族与区域发展提供重要决策咨询,在社会服务方面贡献突出,持续产生国际影响。

姜晓萍院长从校庆现场赶赴论坛

论坛期间,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姜晓萍教授特意从校庆师生座谈会现场赶赴论坛,她代表学院向出席论坛的各位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她指出,川大社会学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川大社会学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代学者呕心沥血的付出,希望社会学的师生们能够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她表示,学院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社会学学科,希望川大的杰出校友们能够在各方面最大程度地支持和帮助川大社会学的发展。

彭华民教授作主题报告

彭华民教授在论坛上作了题为“中国困境儿童福利体系构建:普惠还是补缺”的报告。她指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中国社会正在构建属于自己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但是目前对困境儿童的社会福利保障还存在不足。中国困境儿童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正在从补缺型走向适度普惠型,未来还将根据困境儿童的细分类建立相对应的包含基本生活保障、健康与医疗救助、教育帮扶在内困境儿童社会保护机制。

陈昌文教授作主题报告

陈昌文教授在论坛上作了题为“西部家园的信仰、社区和家庭”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信仰、社区和家庭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研究中三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少数民族独特的社会民族文化形成了“第三社区”,从这一视角进行社会学研究对人们破除“城乡二元对立”、“现代与传统二元对立”具有启发意义。随后,陈昌文教授对“第三社区与西部家园”、“西北家园:固化和流变”、“青藏高原:离散与整合”三个主题进行了具体讲解。

关信平教授作主题报告

关信平教授在论坛上作了题为“我国社会政策的总体目标及总体福利水平分析”的报告。关信平教授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人口老龄化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民众福利需求增多,中央提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政策托底的目标和要求,我国的社会政策亟须转型和升级。关信平教授认为,我国社会福利水平虽然提升较快,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相对偏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下,提高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将有利于经济发展。

刘欣教授作主题报告

刘欣教授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结构转型”的主题报告。刘欣教授指出,在现代社会中,阶层是建立在国家制度、产权所有制及二者关系构成的基本社会制度之上的次级制度,规定着权力大小和资源占有量。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社会阶层变得更加复杂多样,中国正转型为一个中产阶级占多数的国家。与欧美中产阶级相比较,中国的中产阶级呈现出成分复杂、参政热情低、消费热情高等特点。

王卓教授作主题报告

王卓教授作了“中国西部民族地区扶贫研究”为主题的报告。王卓教授指出,我国目前阶段的贫困问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相对贫困为主,城乡贫困并存、以农村贫困为主,区域贫困与个体贫困共存、两者互构,阶层性贫困开始形成代际传递。王卓教授表示,中国在实施扶贫工作的时候应该警惕“贫困陷阱”和“扶贫陷阱”,要不断健全扶贫体系和拓宽资金来源,调动扶贫主体积极性,建立社区扶贫办法。

王毅杰教授作主题报告

王毅杰教授作了题为“教育策略、人心重塑与社会融合”的报告,王毅杰教授将自己的研究聚焦于农民工子女的阶层认同与融合的问题。他从农民工子弟学校中存在的“反学校文化”为出发点,深剖析了这一社会现象,并指出存在于不同阶层间矛盾碰撞、代际文化、学校隐性排斥等方面的深层次原因。

庄勇教授作主题报告

贵州大学庄勇教授作了主题为“贵州社会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谈到,贵州社会科学研究发源于抗日战争时期,经历了解放战争与文革,在改革开放之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近年,贵州社会学在家庭社会学、民族地区农村社会治理、人口与区域发展、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宗教学研究五个方面成果突出。庄勇教授表示,目前西部地区社会学研究人才流失严重,希望在座的学子们能够在未来多把研究视野和个人发展聚焦于西部地区,振兴西部地区的社会学发展。

社会学专业建设座谈会现场

袁亚愚教授发言

借杰出校友返校之际,学院邀请各位专家学者为川大社会学的发展把脉、建言,特意举办了“社会学专业建设座谈会”,并邀请退休教授袁亚愚先生参加了会议。袁亚愚教授谈到,八十年代,川大社会学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被称为社会学界的“川军”,今天,川大社会学师生应接好接力棒,继续努力,表现出老一辈学者对川大社会学发展的殷切希望。彭华民教授、关信平教授、刘欣教授都满含深情地回顾了求学时代的难忘经历,表示如今他们虽然人在外地,但无时不心系母校。专家们建议,社会学学科建设需要从高度和宽度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要完善学科体系,争取建立社会学本科专业、建立博士点;另一方面,要实现国内、国外的校友社会学家资源整合,要在国内社会学界多发声、与多交流。几位教授都表示愿意尽最大努力给予川大社会学力所能及的帮助。最后,罗哲副院长表示学院将大力支持社会学的发展,并对社会学学科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

领导邮箱

书记信箱地址:

院长信箱地址:xia6677@163.com

提示:请将您的宝贵意见或建议用常用邮箱发送。

川大公共管理学院二维码

川大公共管理学院 (scu-ggglxy)

提示:扫描二维码关注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