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何明洁副教授领衔的《社会学概论》教学团队荣获四川大学“姜维平课程建设奖”二等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课程创新实践的肯定,更是一名优秀教师带领团队十三载如一日深耕本科教学、恪守师德师风的生动诠释。
一、筑基与创新:教学改革的三个阶段
2012年,何明洁老师主持校级教改课题,开启《社会学概论》课程革新历程。课程确立专业知识传授与社会使命感培养并重的育人理念,着力破解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脱节的难题。2013-2015年课程组建跨课程教学团队,打通与后续专业课的逻辑衔接,构建知识进阶路径。2014年起,课程响应学校号召大力推行探究式-小班化教学与过程化非标考核,重塑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为学术思维启蒙与价值塑造奠定根基。
对标“两性一度”金课建设要求,课程组聚焦课堂活力不足与高阶思维培养缺失的挑战,开启技术赋能新篇章。2017年,课程组引入智慧教学系统,变手机为学习利器,通过弹幕实时反馈、随机挑人问答等方式激发课堂活力,实现全员深度参与。课程持续深化教学改革,通过顶刊论文共读、小组互评、情景剧创作等方式,训练学生批判思维与协作能力,显著提升课程的挑战度。2019年,课程入选四川大学“课程思政榜样课程”,将老龄化、基层治理等本土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实现核心知识点思政映射全覆盖。技术赋能显著提升课堂活力与挑战度,课程获评“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学生评教持续领先。
2024年,课程入选校级AI课程首批建设项目,课程组构建起串联知识、问题、能力三维的立体知识图谱,基于通用大模型训练专属的智能工具,开启全周期智能支持:AI助教精准备课、AI学伴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AI助管预警学情、AI助研追踪前沿,初步形成图谱驱动-模型赋能-数据闭环的智能教学新范式,推动教学从标准化供给向胜任力导向跃迁。


二、师德育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十三年来,何明洁老师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课堂打造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高地。她通过现实议题切入,引导学生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观照世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学概论》课程助教、2022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苗卜士对此深有感触:“作为助教,我不仅参与教学辅助,更在何老师言传身教中学会做有温度的教育同行者。这门课的成长,是我研究生生涯最珍贵的收获,而学生们主动探索的热情,正是对课程理念与革新努力的最佳赞誉。”
“这门课打破了我对概论课的刻板印象,本以为是枯燥的理论堆砌,何老师用‘思政+专业’的融合设计帮我构建起了社会学认知。”2023级社会工作本科生孟昱含谈起自己的学习体会:“学习中,我们不局限于课本,而是通过纪录片、真实案例、经典名著等方式进行探究,让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课堂上,我们观看了《费孝通》《幼儿园》等纪录片,这些生动的故事让我意识到,社会学不是纸上谈兵,而应当带着同理心走进社会;理论也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实际的参天大树。”
受《社会学概论》的启发,孟昱含尝试将所学付诸实践,积极投身大学生志愿服务。她和同学们走进社区,设计服务项目,从了解需求到结合理论调整方案,当看到居民在活动中展露笑容真切感受到自己为社区带来的改变时,她更深刻地理解了何老师常说的“洞察现实、理解社会、服务中国”的含义。“未来我会继续在专业学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主动担当,不辜负这门好课带来的成长与启发。”





三、团队建设:共创卓越教学范式
何明洁副教授领衔的课程组由韦仁忠研究员、唐小蓉副教授、刘锐副教授、陈进副教授等骨干教师组成,所有成员均获得知名高校社会学学位,具备规范的学术训练背景。团队教师热爱本科教学,主持多项教改项目,连续多年荣获校级“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探究式-小班化教学质量优秀奖”。

课程组立足新文科建设与国家一流专业发展需求,构建AI赋能的全链条育人生态,致力于为公共管理大类新生打造兼具学术启蒙与价值塑造的卓越教学范式。团队成员在何明洁老师的带领下,不仅在学术上精益求精,更在师德师风方面相互砥砺,共同进步。
十三年的坚守与创新,《社会学概论》教学团队成功打造了一门融汇学术深度、人文温度与科技锐度的优质课程,为新文科背景下高等教育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的“川大经验”,展现了师者仁心的深刻内涵和立德树人教育使命的时代担当。
来源:党政办公室
撰稿:工作组
摄影:工作组
审核:王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