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行政科学学会暨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2016年联合大会四川大学专场会第二场讨论由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朱正威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敬乂嘉教授、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夏志强教授、布鲁塞尔自由大学Paul Joyce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丁煌教授以及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孙涛教授先后发表了演讲。

朱正威教授

敬乂嘉教授
敬乂嘉教授从社会组织的角度对“社会组织为什么要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他以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双重属性(即行政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理论框架,进而提出假设:行政属性会妨碍社会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而社会属性则会促进这种参加。通过对上海市民政局公益服务购买的实证研究,敬乂嘉教授围绕行政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和社会组织的身份弥合策略三个维度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合同外包中社会组织的双重属性是存在的;第二,这些属性均推动了社会组织参与;第三,社会组织清楚地意识到两种认同的存在并试图弥合;第四,这种弥合的支持性条件具有不确定性。

夏志强教授
夏志强教授给我们带来了四川省凉山州精准扶贫瞄准机制与乡村治理的案例分析。他在回顾我国扶贫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基础上,以四川省凉山州为例集中分析了精准扶贫问题。夏志强教授认为,目前四川省凉山州的精准扶贫主要存在着建档立卡“瞄不准”和扶贫资源投入不精准两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从上至下单向度的扶贫体制影响了扶贫瞄准的准度;二是乡村治理中内卷化了扶贫瞄准精度;三是存在社会精英摄取扶贫资源的现象。最后,夏志强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精准扶贫中瞄准失准的根本原因在于“权利的贫困”,而要铲除精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精准“失准”这一毒瘤,必须还权于民、优化乡村治理。

Paul Joyce教授
Paul Joyce教授认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无一例外地在公共治理领域面临着巨大困难与挑战,必须重新创建一个长期的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让公民、私营部门积极、充分参与进来是必不可缺少的,同时政府更进一步地提升其能力也甚为关键。当面临着战略管理、资源利用以及外部应对能力等方面的瓶颈时,政府部门亟需在目标愿景、思维方式和组织架构方面作出改变。除了构建一个与民间力量互动的通道和平台以利用民间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外,还要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进行充分合作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很重要的是,各地政府要对能力建设开展一个负责任的绩效评估。

丁煌教授
丁煌教授指出,治理创新问题与公共政策执行具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因为无论是地方政府治理的创新还是治理的其他方面,都需要通过一系列公共政策予以贯彻落实并转变为现实。当前,公共政策执行不到位已成为制约中国地方治理创新的一大症结。而就公共政策执行存在的扭曲、偏差、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而言,必不能回避“利益”这一核心分析视角。实际上,公共政策执行还可以且应当进行跨学科、多方法的分析。在丁煌教授看来,要通过公共政策执行来回应和解决地方政府治理创新问题,尤其需要重视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合作机制设计,同时使公共政策执行者的利益与公共利益的交集趋于最大化。

孙涛教授
孙涛教授通过分析当代英国地方治理实践与经验,试图为中国城市治理提供有益借鉴。他指出,当代英国地方治理改革经历了从统一的高度分权模式变成统一的高度集权模式,在社会政策方面存在诸多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一是,英国设立了很多“专门目的主体”,用于专门提供公共服务,既强调私人部门必须参与竞争性竞标,又强调将政府的职责市场化和社会化;二是,通过设立授权型的社区医疗,强化社区的领导作用,并调动地方治理的积极性;三是,强调中央主义和地方主义的有机结合,既包括中央向地方、地方向基层授权和分权,又包括调动社区居民参与地方治理的积极性,并使其承担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