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公布之机,7月16日,由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姜晓萍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研究阐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高质量’导向下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四川大学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举行。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浙江大学郁建兴教授、清华大学任剑涛教授、中山大学肖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开峰教授、吉林大学田毅鹏教授、东北大学张雷教授、东北大学张平教授、南开大学吴晓林教授,以及《新华文摘》高级编辑胡元梓、《中国行政管理》主编解亚红、《管理世界》编辑王群光、《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编辑罗浩、《社会科学研究》常务副主编黄进、《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原祖杰、《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陈果、《中国社会科学报》四川站站长曾江、人民日报《民生周刊》研究员于峰、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华西社区传媒首席编辑吴家全等高校、政府部门、期刊杂志的5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开题报告会,并围绕“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主题开展深入研讨。四川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管理科学与国家治理”学科群公共管理一流学科建设平台的相关专家及公共管理学院师生一同与会。开题报告会由四川大学社科处处长傅其林教授主持。
四川大学副校长姚乐野教授代表学校对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政府领导、期刊编辑、媒体记者表示热烈欢迎,对于“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立项表示热烈祝贺,对姜晓萍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的敬意。他指出,人文社科是四川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目前四川大学正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把这种优势转化为对标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由姜晓萍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高质量”导向下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性研究》获得立项,正是在此背景下学界为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所做出的实际努力之一。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突破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短板弱项的关键问题,面对中国实践,需要强调高质量导向,提升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政策解读力;需要聚焦有效性研究,提升学术研究与现实问题的理论解释力。
四川大学副校长姚乐野教授致欢迎辞
四川省社科联规划办主任赵静致辞
四川省社科联规划办主任赵静代表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社科规划办向姜晓萍教授及课题组成员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对即将开展的研究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希望课题组强化国家意识,充分展现重大项目的前瞻性;加强组织管理,整合力量,按时高质量完成各项成果;强化队伍建设,形成具有学科优势的学术团队。
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胡建林致辞
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薛敏致辞
四川省民政厅副厅长胡建林在致辞中指出,为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抓好社区治理来体现民生温度、增加交往密度、提升治理精度,构建亲邻相依、情感相连、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和善治格局,夯实民族复兴和国家进步的底部基础。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薛敏在致辞中介绍了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的制度机制与运行亮点,指出成都将以构建社区价值共同体、社区发展共同体、社区治理共同体、社区生活共同体、社区行动共同体为实践抓手,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和高效能治理的协同推进,并表示成都市将为课题研究的开展提供全力支持。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晓萍教授作开题报告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姜晓萍教授围绕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研究创新与预期目标作开题报告。报告首先从政治导向、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的现实逻辑以及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理论认知、精准识别与有效供给、质量标准与评价机制、体系建设与优化路径的理论逻辑引出研究问题;围绕如何构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的认知逻辑、如何推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的提质增效,如何完成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的重点任务及政策优化的研究问题,提出三个研究目标:一是聚焦“高质量”,强调认知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功能,二是聚焦“有效性”,破解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短板弱项,三是聚焦“体系化”,面向十四五构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的重点任务和优化政策体系;并提出“理清一个认知逻辑、解决两个关键问题、推进一个体系建设”的研究框架。最后,姜晓萍教授对于在课题选题、论证期间贡献重要智慧、给予巨大支持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学院团队、期刊杂志等致以诚挚的感谢。
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发言
浙江大学郁建兴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杨开峰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任剑涛教授发言
南开大学吴晓林教授发言
随后,各位专家围绕“‘高质量’导向下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性研究”这一课题展开评议,并就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议题发表学术观点。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徐勇认为课题抓住了时代的主题和国家的需求,紧跟十九届五中全会的精神,符合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并从社会矛盾的角度解释了为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社区是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由此认为什么是社区治理的高质量,怎样提升社区治理的高质量是课题组应该回答的核心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浙江工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郁建兴教授对姜晓萍教授及其团队的重大课题中标表示祝贺,并从小事不需要集中力量来办的论点出发讨论了基层治理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定位,提出课题研究应以高质量为导向将落脚点放在有效性问题上,寓管理于服务中,建构一个开放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开峰教授指出社区治理和服务的需求精准识别需要注意好政府创造需求与群众实际需求之间的对称关系,有必要通过协商互动机制实现政府想干与百姓想要需求间的精准匹配,此外,他认为在课题研究中需着力解决好社区治理质量评估标准的建构问题,尤其是在过程性标准、制度性标准、产出与结果的平衡等标准上做好选择,并有效回应基层治理的生活单元在社区而规划统筹单元在县市的内在张力。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任剑涛教授,对课题研究作出高度肯定,表示课题研究逻辑严密、切口创新,充分体现了课题团队的研究素养。与此同时,任教授对课题研究提出几点期待。其一,聚焦研究内容,坚持“格物”精神,将研究做到准而精而不是大而泛。其二,区分研究任务,把学理研究和基本对策分离,努力做到政策建议简明扼要、理论研究丰富浓厚。其三,点明研究意义,认为本课题研究要达成激活社区居民自治激情的重要目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肖滨认为课题组的总体思维非常清晰,同时对课题提出了四点建设性意见,一是课题可以立足于成都社区发展治理的独特经验,讲好中国本土的社会治理故事;二是题目中对于“高质量”的定位,应有一个具体的寓生主体;三是要厘清社区服务体系的边界;四是要具体考量城与乡之间的差别与融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田毅鹏教授高度肯定了姜晓萍教授及其团队的选题,并对课题研究提供了几点建议,一是将研究的着力点放在政策、体制、经验与模式上;二是注重基层治理中的类型化研究。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吴晓林认为在社区治理创新逐步推进的进程中,学术界却缺少了对社会治理创新的内核究竟为何的理论阐释,课题组的立意正能够填补学术界的空白。同时吴教授也提出了两点期许,一方面希望课题组的研究能够影响到政策的改进,另一方面则希望课题组始终以人民为社区治理测评的“终端”,切实把握人民需求。
《新华文摘》高级编辑胡元梓发言
《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主编解亚红发言
此后,文摘/报纸/原刊代表对课题研究开展评议并就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议题展开学术讨论。《新华文摘》杂志社高级编辑胡元梓指出,从社区作为一个真问题的论证开始,认为对于社区研究不仅是某一学科的问题,任何学科对社区的认识都构成了社区研究的不同层次或侧面,这些侧面不矛盾反而相互补充,因此社区治理的真实身份就在这些侧面和层次中不断被建构和塑造起来而变得完整,因此建议课题研究可尝试从交叉学科视角切入,并综合运用历史制度主义、社会学制度主义、理性制度主义等不同流派的理论和方法展开综合分析。《中国行政管理》杂志社主编解亚红教授为课题论证提出建议,她指出社区治理研究的话语体系构建需要根植于历史基因,将视野拓宽至文明源头,逐渐形成有世界说服性的理论基础。《管理世界》编辑王群光、《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编辑罗浩、《中国社会科学报》四川站站长曾江、人民日报《民生周刊》研究员于峰、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华西社区传媒首席编辑吴家全、《社会科学研究》常务副主编黄进、《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原祖杰等先后发言,对课题论证作出了高度肯定,并期待课题研究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经验的基层治理理论成果,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构建交出中国答卷。
本次开题报告会围绕“高质量”导向下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性,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与会专家对课题研究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也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姜晓萍教授表示,课题组将认真吸收和消化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严格按照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要求,扎实开展研究工作,如期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会后,与会专家还赴成都市成华区二仙桥街道下涧槽社区、猛追湾街道望平社区现场调研了成都市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工作。